“现在我们成了最大的小丑。”
2月4日,一位球迷的吐槽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当天下午迈阿密国际在香港的友谊赛上,被当做“卖点”宣传的球王梅西却并未上场,引发大批球迷的强烈不满,高呼“退票”。
球迷迟迟未能等到主办方的说法,直到比赛完场前10分钟,主办方才回复梅西因伤未能出场。
梅西缺席,到底是蓄意的秘而不宣,还是人为的一意孤行,一时间成了谜。
球员因为身体状况无法上场是人之常情,球迷与球员之间并不是天然为敌。足球场上本就有太多无法预知的不确定性,但真正惹怒球迷的是毫不知情和感觉被骗。
意外发生时,第一时间告知,或者将有意外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提前预示,本是对球迷基本的尊重,如今却遥不可及。
球迷不是韭菜,就像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说的,主办单位欠球迷一个解释。问题出在哪里、责任该谁承担、怎么承担,要有个说法,要照章办事,不能不清不楚地含糊过去。
商业足球少不了合同约束,一旦预期不能实现,是否涉嫌商业“欺诈”?
这个问题必须被正视。毕竟当初以梅西为主的宣传是实打实的,而球迷也真金白银砸下去了,其中牵扯到履约与否的问题,也是主办方的商业信誉问题。
球迷不是韭菜,更不想做大冤种。
商业足球发展至今,已形成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赛场内外,它还掺杂了商业投资和资本推波助澜,王牌球星的商业价值被无限放大。
球迷愿意为自己的偶像买单,但最忌讳的,也无外乎主办方仗着“中间商”的角色割韭菜,且有恃无恐,割起来没完。
现实版的“被偏爱的有恃无恐”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球迷的钱包和感情,一样都不容伤害。
在商言商,围绕赛场的人员预期,确定营销方案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配套资源、履约赔付等实时告知,主办方必须给出明确的说法,这是基操。
有趣的是,梅西风波意外“洗白”了C罗。上个月C罗中国行比赛前一天,主办方确认比赛延期,虽引发球迷不满,好在主办方后续公布的退票和赔偿方案以及C罗本人出面的道歉及时挽回了部分声誉。
在放鸽子这件事情上,“全靠同行衬托”绝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对于球星本人、俱乐部和主办方而言,形象和商誉的打击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影响力越大,受到的反噬也自然就越大。
主办方之外,耀眼如梅西,沉默也不再是金。不管是出于维护球迷利益的角度还是爱护自己声誉的角度,在不能上场的前提下提前告知,或者是事情发生后勇于发声,也总比沉默来得更有说服力,这关乎个人形象,也关乎职业素养。
一场商业比赛未必踢得多“职业”,但既然是商业比赛,起码要把商业的部分做“职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