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CBA发布新规,要求失利方主帅不再参加赛后场边采访,并要求教练们不发表违规言论。对此,不少球迷和网友表示“看不懂”,为什么球输了,主教练就要闭嘴?这种胜负有别的做法,难道不有违体育精神和公平竞赛原则吗?
原本CBA在比赛结束后,有赛后场边采访和赛后新闻发布会两个采访环节。赛后场边采访,双方主教练会在比赛结束后立马进行1分钟左右的点评,这也就导致了在赛后场边采访中,经常会引发主帅的真情流露。尤其是输球一方的主帅,对于球员和裁判的点评会比较激烈,有时表现比较失态,有时也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发言,但往往这也代表了他们的最真实想法,是外界了解本场比赛信息、细节、解读的重要渠道之一。
有媒体梳理,不少俱乐部主教练习惯在赛后采访时采用“内涵”、“阴阳”等方式,疑似表达对裁判执法水平的质疑。本赛季已有多名主教练,因炮轰主裁及不当言论遭受处罚。有些偏激言论和质疑的短视频形成了所谓“采访名场面”,借助社交媒体传播效应迅速扩大,令各队拥趸球迷争论,引发负面舆情。新规将“胜方才能接受采访”与“不发表违规言论”联系起来无非是为了减少和杜绝“违规言论”。
“捂嘴”不让一方说话,不过是减少了一个沟通渠道,其实并不能真正解决大家关注的问题。“捂嘴”削弱了外界媒体和球迷们与本场比赛之间的联系。不仅不利于CBA品牌形象的塑造,而且可能会倒逼教练采取更激烈的方式去其他媒介渠道发泄情绪。而且谁能保证永远不输球呢,这次赢了下次输了,作为主教练该说的、想说的,还是会说出来。不解决问题,而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实在有些掩耳盗铃的意思。
近来,裁判在吹罚中出现尺度不一、错判、漏判,甚至是“接管”比赛的情况,不仅令球迷和俱乐部颇感寒心,也影响了CBA的口碑和形象。更有趣的是,就在新规通知曝光前不久,WCBA球队武汉盛帆白鹤女篮官方刚刚发布“喜报”,表示向自家球员丁奕可等队员颁发10万元“打不还手奖”,以示对此前比赛当值主裁判的不满。
从当下的舆论环境来看,新规很难让球迷和俱乐部认可。遇到问题不能当鸵鸟自欺欺人,维护裁判的权威和名誉不是靠剥夺别人评价的权利。球场判罚的公正,裁判的专业能力,才是保护裁判的权威性的根本。一名高水平篮球裁判,不仅要在电光石火之间,对犯规、违例等动作精准捕捉,还需要拥有好的“控场能力”来维系比赛的流畅度,这需要大量比赛吹罚经历,积累大量经验才能实现。
而近年来,中国篮坛裁判正面临新老交替,部分年轻裁判“上岗”后,又没有太多主客场赛制下执裁的经历,导致临场吹罚经验和抗压能力都“跟不上”,这才是最终引发争议判罚根源。去年底,中国篮协裁委会副主任陆永明公开表示,CBA规则和裁判判罚需要全面对标国际篮联标准,裁判员升降级制度未来会运行且常态化。中国裁判要获得更多联赛执法经验和更紧密的国际交流,才能登上更高的舞台,但这无疑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学习进步需要时间,判罚瑕疵也未必不能获得谅解。但有监督才有提升,捂住嘴不让人说话,既解决不了赛场争议,同时又会增加裁判与球员、球迷,主教练之间的摩擦误会。主教练在场边接受采访“炮轰”固然违规,但只给一方“表达权”也有不妥。确立良性的沟通机制,不断提高裁判员专业能力,维护球场判罚的公平公正,把裁判问题真正解决,才能让球迷主教练心悦诚服地“闭嘴”,才能擦亮CBA的招牌。
特约评论员 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