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场上的呐喊声震耳欲聋,球员们奔跑、传球、射门,观众们热情高涨。这样的场景,你一定会联想到现代足球比赛吧。
然而,你可能想象不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就已经有了类似的运动。它不仅是一项竞技,更蕴含着神秘的巫术色彩。
那么,你知道这项运动的起源有多么惊人吗?它又是如何从祭祀仪式演变成全民娱乐的呢?
«——【·足球源于史前巫术·】——»
基于国足的战绩,网络上有个著名的哏:“自从高太尉退役之后,中国足球一千年都没有缓过来。”那么高俅高太尉的时代,中国的足球是什么样子,究竟有多强呢?
足球源于史前巫术据信足球起源于中国,称为蹴鞠,“蹴”是踢,“鞠”是球,“蹴鞠”就是踢球的游戏,据说是黄帝发明的。
至迟在商代,中国就有了关于蹴鞠的文献记录,汉代画像石上更是有很多蹴鞠的画像。
关于蹴鞠的发明,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说法,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十大经·正乱》记载,黄帝击败蚩尤后,为了泄愤,把蚩尤的胃取出来,充了气当球踢。
这个说法虽然未必是事实,但反映了足球起源的真实背景。
上古时代的社会活动与文化研究多来源于巫术,上古时代的人们做每一件事都会顾及到上天或者神会对自己产生什么看法,所以他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高度的仪式感,很少有单纯为了寻开心的行为。
蹴鞠最初是一种舞蹈,甲骨卜辞上有“乎品舞,从雨”的记载,“品”就是蹴鞠,也就是说最初人们跳蹴鞠舞是为了求雨。
上古时代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认为人体内有一个跟自然界高度对应的宇宙,上古舞蹈的原理,都是通过身体姿势来释放体内的宇宙能量,从而影响外界的宇宙能量,达到想要的求雨、求丰收等效果,属于一种交感巫术。
除了中国之外,中美洲的奥尔梅克文明在 3000 年前也出现了足球。考察中美洲足球,也可以对足球的巫术起源进行佐证。
在中美洲,许多城市中都建有球场,球场是他们的娱乐中心和宗教中心,球赛一般在盛大的节日中举行,是宗教活动的一部分。
球赛双方不认为只是在踢一场比赛,而是认为自己在代表太阳和月亮竞争,比赛的胜负也不仅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在不同的城邦,胜方或者负方会被直接拉去祭坛成为祭品,萨满祭司用石刀迅速剜出球员的心脏,放在祭坛上面祭神。
祭祀结束后,球员还会被肢解,四肢在庆典中分给大家吃掉,脑袋挂起来,躯干则扔去喂狗。
中美洲的多种祭祀都有求雨的目的,球场的人祭也不例外,而殷商的蹴鞠舞也是为了求雨,人类甫一进入农业时代,就殷切地期盼雨水来增加农作物和采集物的产量,所以对雨神的崇拜和祭天求雨也就成了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鉴于殷商与美洲印第安文明的起源都与西伯利亚史前文化颇有联系,更能证实足球的巫术起源。
战国秦汉时代,蹴鞠一般在寒食、清明前后进行,有“寒食蹴鞠”之称,也是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意义重大,有求雨的意蕴。
其他民族包括欧洲的许多民族,古代也会在春分、夏至等日期进行求雨活动来促进农作物生长,可见足球比赛一开始是一种祭典,也是一种巫术。
不过,虽然上古时代的文化和社会内容多起源于巫术,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化之后,巫
术意蕴就会淡化,实用意义和娱乐意义就会上升,足球如此,舞蹈、戏剧也莫不如此。
到了汉代,蹴鞠在从巫术向民俗转变的同时,蹴鞠比赛也成为军中训练方式的一种,像西汉名将霍去病在行军之余就喜欢蹴鞠为乐,也有了专门的球场。
球场修成方形,与鞠球的圆形合成天圆地方的意蕴,东汉李尤的《鞠城铭》中就描述为“圆鞠方墙,仿象阴阳”。
对照之前提到的阿兹特克球队比赛时将自己视为太阳与月亮的竞争,蹴鞠的鞠球一开始可能真是模拟星辰的形状,通过蹴鞠舞来让鞠球模拟星辰的运行,然后通过模仿巫术的原理,希望影响大自然的星辰运行的轨迹,从而带来降雨。
到了唐宋,蹴鞠比汉代更加流行,成为民间普遍喜欢的休闲和竞技活动,历史上最早的足球先生、一代球王高太尉就出现在蹴鞠特别流行的北宋。
«——【·几千年的蹴鞠发展史·】——»
蹴鞠在中国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硬件和软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宋辽并立的时代终于发展到鼎盛。
从硬件方面来看,最重要的就是鞠球质量越来越高。
鞠球最初是麻、纱等纤维缠绕而成,1979年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的一个鞠球就是这样,日后的蒙古人也有过类似的鞠球,这种球相比于日后皮革充气的鞠球来说脚感应该很差,轻飘飘的不着力,也没什么弹性,用这种球进行对抗性的比赛是很难想象的。
到了西汉,据《汉书·霍去病传》记载:“鞠以革为之,实以毛。”可见此时的鞠球已经是革制的了,只不过里面还没有充气,而是塞满动物的毛。
这样的鞠球,重量比之前要重些,踢时更能够使上力,但是弹力还是不怎么样,而且汉代鞠球由四张皮革缝合而成,看上去像方的多过像圆的,用这样的球,要玩出花活是奢望。
此后,鞠球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是增加皮步打球和马球分掉了蹴鞠的流量革的瓣数,用越多瓣的皮革来缝合鞠球,鞠球的外观就越圆润,在球场上滚动就越顺畅。
汉代的鞠球是四瓣皮子缝合,唐代就变成了八瓣,宋代更有了十二瓣的鞠球,宋人的《满庭芳》中就有“十二香皮,裁成圆锦”的描述。
与此同时,缝制鞠球的工艺也大获提升,毕竟,要将这么多瓣皮革缝得不露缝隙,而且形状浑圆,对工艺的要求是很高的。
另一方面则是用充气球来取代贮毛球。到了唐代,人们将猪膀胱放进鞠球,进行充气,研发出弹力大增的充气鞠球,人们经过多番实验,还找出了充气的黄金配比。
明代管充气叫打楦,明人汪云程在《蹴鞠图谱》里就总结了“打楦”的微妙之处:“不可太坚,坚则健色浮急蹴之损力;不可太宽,宽则健色虚泛,蹴之不起;须用九分着气,乃为适中。”
可见经过历代球员的总结,人们对鞠球的脚感已经有了很高的要求,且能达到这样的要求。
第二个硬件就是球场,球场有正式的,有非正式的,非正式的球场找块平缓的地就能踢,正式的球场则需要一大片平整好的空地,在上面设置球门。
球门的设置也分为几种,不同的球门设置,球赛的踢法也不同。一种是地网球门,在球场的一端砌一段墙,墙中间挖个缺口安上网囊,竞逐的两个球队都往这一个网里踢球,进球算得分。
这种赛制,是大家混在一起抢球、射门,比赛的战术性一般,但对抗性应该非常激烈,毕竟两队抢球、突破和射门都朝同一个方向,缺乏缓冲的空间,比赛过程中的冲撞可能跟美式橄榄球相似。
一种是高网球门,安在球场正中,在高达十米的两根柱子中间设置球网,网中设置一个直径一尺左右的洞为球门,称为“风流眼”。
两队队友轮流发球,球头开球之后,要根据顺序在本队队员之间传递,只要手不碰到球、球不碰到地即可,球最后传回给球头,由球头射门将球穿过风流眼,如果没能成功球弹了回来,只要没有落地就可以像之前那样再操作一次,由两队球员轮流射门,最后比较总分。
这种踢法的主要内容是炫技,缺乏对抗,有点类似于今天欧美的花式足球和中国的踢毽子。
最后一种就是在球场的两段各设一球门,各有一人守门,两队穿不同颜色的球衣,向对方球门推进,迎面对攻。这种比赛观赏性、对抗性俱佳,跟现代足球相似度很高,无怪乎国际足联公认中国是足球的发源地了。
在球赛之外,蹴鞠还有一种玩法就是“白打”,是表演性质的踢法,场地随意,人数也随意,以带球炫技为主,应该类似现代的街头足球。
«——【·全民运动蹴鞠的衰落·】——»
蹴鞠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游戏之一,在宋代发展到高峰,但衰落也是从宋代开始的。
宋代蹴鞠是全民运动,从皇帝到平民百姓,人人爱踢。宋徽宗和高太尉是知名球星就不用说了丁谓、李邦彦等知名奸臣也是球星,民间则组成了齐云社等蹴鞠社团,甚至还举办了以盈利为目的蹴鞠联赛。
最出人意表的是,宋代女子并非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她们也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中踢球,“翡翠盘龙装绣额,真珠双凤蹙花毬”就是宋代女足的真实写照。
不过,程朱理学兴起之后,主张收摄欲望,锤炼人格,对于各种娱乐活动都有批评,蹴鞠作为特别流行的娱乐活动,自然就首当其冲,而且女子也可以在公共场合下蹴鞠,更成了理学集火批判的重灾区。
久而久之,士大夫或者有志于成为士大夫的人受到理学的浸润,退出了球场,蹴鞠成为无赖子弟的象征。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说蹴鞠“非仕宦者为之,盖一等富室郎君、风流子弟与闲人所习也”;元代王结的《善俗要义》则将爱好蹴鞠的人称为“不遵先业,游荡好闲”。
遭到污名化之后,社会精英退出蹴鞠场,蹴鞠不再受到主流精英的宣传和推广,自然就陷入萎缩。
另一方面,大量与蹴鞠类似的运动兴起,令蹴鞠不再独领风骚。
这些运动有些可能是受到蹴鞠启发出现的,比如宋代出现的步打球,又名“捶丸”,类似今天的曲棍球,由人手持球杖,奔跑打球,将球射入对方球穴,比赛形式与蹴鞠有一定相似度。
步打球在宋辽一度非常流行,受到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喜爱。直到今天,步打球还在各民族遗留下许多类似的游戏形式。
另外,就是从波斯、中亚传入的马球了。东晋十六国时期马球即已传入中国,到了唐宋更是极为流行,唐太宗、唐玄宗、唐穆宗、唐敬宗都是马球爱好者,唐玄宗还是马球球星,贵族、贵妇、军人、百姓也都热爱马球。
马球也有两队共用一个球门和各用一个球门的比赛方式,与蹴鞠也颇为相似,而且南宋将马球设为操练骑兵的“军中戏”,使其避开了理学的口诛笔伐,到明代仍然流行。
直到清朝,为了防范汉人民间组建骑兵的能力,禁止民间养马,鼓励养能负重但不能上阵的驴,马球才告式微,但在蒙古地区依然流行。
这些与蹴鞠相似的步打球、马球等运动,分掉了蹴鞠本已下降的流量,蹴鞠因而就进一步没落。到了清朝,与表演性蹴鞠类似的踢毽子兴盛起来,蹴鞠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与此同时,英国作为近代足球的发源地,足球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并最终成长为世界第一运动。